走进杨老师家中,笔者被客厅最显眼位置的照片墙所吸引。几十张毕业照,黑白的、彩色的,崭新的、泛黄的,不同的年代,不同的学生,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——大山,这就是杨应权老师40年来在山区小学从教的缩影。
“留在山里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”
(相关资料图)
1983年,正值改革开放初期。高中文凭的杨应权,是村里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,很多人都劝他到大城市里找工作。一天,金庄小学杨锡凡校长来到他家说,学校现在缺数学老师,下学期有的班级没人上课,问他愿不愿意去做个民办教师。那个年代,民办教师就是学校的临时工,每月工资只有28元钱,和城里很多打零工的收入都没法比。经过一个晚上的思考,杨应权还是选择留下来当一名老师。
一个选择便是一生。1998年,杨应权顺利通过考察转正,从民办教师成为正式教师;1993年,他接任金庄小学校长,随着教学名气越来越大,镇中心小学多次向他伸来“橄榄枝”,但都被他一一婉拒。2014年,政府开通了班车,村里的孩子也都能到镇里上学,金庄小学停止教学。当大家都以为杨应权会到镇里上课时,他又一次作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。
当时,全国劳动模范徐德光老师临近退休,他执教的扇子林教学点面临急缺老师的困境。恍如30多年前,杨锡凡校长到家中的场景一般,徐老师也找到了杨应权,希望他能到扇子林教学点任教。
扇子林教学点,地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大板水原始次森林带的大山深处,海拔1500多米,是一所比金庄小学更偏僻的村小,当时尚未通公路,到镇上需要走整整16公里的山路。有老师曾说,就算给1个全国劳模称号,也不愿意到那里任教3年。
“好,我给上面写申请,到扇子林去。”此时已年过5旬的杨应权回答得很干脆、很坚决。自此,杨应权接替徐德光的校长职务,把课堂从大山深处搬到了大山更深处。工作日,他每天5点起床,步行2个多小时到学校,和另外1名老师守护着十多个孩子。直到2021年易地扶贫搬迁,他们送走了最后1名学生,这一年,杨应权已经58岁。
“最后两年了,到镇里去吧,轻松些。”家里人都劝他,但杨应权再一次选择到另一个偏远的村小——岩塘小学。
“我知道城里的好,我选择留在山里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。”杨应权用40年践行了当初对杨锡凡校长的回答,把一生都献给了山里的孩子。
“我相信我们的学生行”
“杨校长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。”几乎每一名同事都这样评价杨应权。
实行“普九”义务教育之前,小升初升学率一直是评判一所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。任金庄小学校长以来,杨应权把金庄小学的升学率从全镇倒数提升到前列,他所带的毕业班,近20%的学生考入镇中学最好的实验班,遥遥领先镇里同期的其他班级。实行全区统考后,杨应权的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全镇前茅,特别是到扇子林小学任教的这几年,硬生生把最偏僻的教学点打造成了全镇数学教学的名片,连续6年12个学期所教班级数学成绩位列全镇前3名,多次取得第一的好成绩。
探索其中的奥秘,笔者发现杨应权的教学理念非常前卫。早在2000年,他就把“实验数学”搬进了课堂,开展科学性、知识性、兴趣性教学,学度量单位时,他会带着学生实地测量“1千米”的长度;学统计时,他会带着学生统计豆芽的生长速度;学几何时,他会带着学生用废弃的纸板剪出各种图形……一个个抽象的字符、公式变成了易于接受的实物,让学生不仅能学好数学,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爱上数学,极大提升了教学质效。
2006年,杨应权带学生参加市组织的“华罗庚金杯”数学竞赛,第一年就斩获全市一等奖,成为全镇首例。往后的4年里,他的学生连续4届获得一等奖,2次代表遵义市参加全国总决赛并获得铜奖,成为遵义市首例,杨应权也被竞赛组委会评为优秀教练员。
在问及带队参赛的感想时,杨应权说;“参加市里面的比赛对我们村小的学生来说算是见世面了,但我相信我们的学生行!”一句“我相信我们的学生行”,是对学生的肯定和信任,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鞭策。
“学生的大事小事都是我们的头等要事”
杨应权的每一个工作笔记本扉页上都写着这样一句话——“学生的大事小事都是我们的头等要事。”
1993年走上校长岗位后,杨应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校址搬迁。当时的学校校舍破烂不堪,严重危及学生安全,于是,杨应权主动向上级反映情况。当时没有电话,也没有汽车,每天上完课,他就步行前往5公里开外的镇上,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,有时候时间紧,连回家吃口饭都来不及。前前后后跑了10多趟,终于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批准和资金支持。施工过程中,杨应权一下班就盯在一线,经历一年的艰苦奋斗,终于让100多名学生住进了全新的学校。
杨应权还是出了名的全勤教师。一次,他右手不幸被毒蛇咬伤,全身红肿,整支右臂皮肤出现瘀斑、溃烂。医生说中毒很深,需要慢慢用药疗养,最少也得1个周才能勉强下床走动。第二个周,刚能下床走动,杨应权就坚持要到学校上课,右手包着药、缠着绷带,他就用左手书写板书、批改作业。这一幕,让当时所有老师和学生都感动落泪。
在扇子林小学工作期间,山区条件异常恶劣,当地孩子的家庭条件也非常拮据,杨应权不单是校长、教师,还扮演起了家长的角色。当时学生都在学校吃午饭,餐饮补助很少,吃得不营养。为改善伙食,杨应权利用闲暇之余养鸡、种菜,保证大家每顿都能吃饱吃好。除此之外,他还为学生理发、缝补衣物、购买文具,家长们都说,杨老师就像是这群学生的“第二个父母”。
扎根山区小学整整40年,杨应权获誉无数,多次被市、区、镇评为优秀教师、优秀教育工作者、师德标兵、年度模范班主任、精品课教师……看着珍藏满满一箱的证书,他说:“我很感谢组织对我的认可,最重要的是这一辈子的坚守,很值得!”
来源:天眼新闻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人人安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36 联系邮箱:8557298@qq.com